各系团总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卓越创新人才,积极备战2025年第十九届“挑战杯”山东省、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研究,决定启动第十九届“挑战杯”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竞赛时间
2024年12月—2025年8月
二、参赛要求
举办竞赛终审决赛当年(即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学生。
三、赛事内容
(一)主体赛事
1.比赛内容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提交资料包括:申报书、作品(含学术论文+支撑材料,8000字以内),支撑材料可包括对论文的进一步阐释、已发表刊物论文页扫描件、影响因子证明、查新证明、检索证明、实验相关照片、图片、扫描件等。
(2)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其中,“发展成就”可以着眼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科技自立自强等;“文明文化”可以着眼于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文明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传播等;“美丽中国”可以着眼于绿色低碳、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清洁利用等;“民生福祉”可以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中国之治”可以着眼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国家安全、完善社会治理等。提交资料包括:申报书、作品(含调研报告+支撑材料,调研报告15000字以内),支撑材料可包括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调研过程的问卷、访谈记录、照片、发表的相关论文、相关单位(机构)的反馈、相关奖励证明等。
(3)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者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提交资料包括:申报书、作品(含研究报告+支撑材料),研究报告可图文并茂,要写出作品制作的目的意义、制作过程、结果、创新点、实际应用情况(或应用前景)、存在不足及下一步需要完善的工作,报告中需包括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支撑材料可包括获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奖项证书、鉴定证书、应用证书、应用证明及其他资质材料等。
(4)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的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的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器械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5)参赛类别参照第十八届大赛进行设置,第十九届大赛类别信息若有变化,另行通知。
2.作品申报
(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即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2)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3)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对于跨校组队参赛的项目,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项目的申报单位。
(4)参加校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推荐,经学院审核确认(详见申报书)。
(5)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
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省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组队要求
(1)校赛阶段,每个团队人数不可超过10人(一般由3—10人组成),每个项目不超过3名指导教师。省赛和国赛阶段,按照相应要求限定团队成员、指导教师数量。
(2)鼓励跨学院、跨专业组队,同时注重年级结构的合理安排。团队要主动与指导教师对接,要注重发挥指导教师在选题、调研方案制定、大纲拟定、作品撰写等方面的导引作用。
(二)红色专项赛事
本届竞赛校赛阶段拟继续组织开展红色专项活动。
1.活动内容
各系团总支要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引领力和组织力,依托“三下乡”“返家乡”“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实践成果、做好项目转化,进一步组织发动学生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活动、交流分享,鼓励每个团支部完成以下活动:
(1)上好一堂红色课。通过理论宣讲、培训教学等方式,组织团员青年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延伸阅读辅导材料,深入理解大会精神和战略安排,对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概念和教育、科技、人才等相关论断有深刻认识,树立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职业观、事业观。
(2)组建一支实践团。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着重用好新时代伟大成就、伟大变革的鲜活思想引领教材,引导青年通过返回家乡看变化、重走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一线看发展,从而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3)形成一件好作品。青年学子应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坚定信念,围绕党的二十大做出的战略部署,结合对新时代以来国家发展成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形成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有理论深度的调研报告、感染力强的视频作品等实践成果。实践成果要充分体现所在实践团队和团支部的集体智慧,将作品的形成过程变为开展实践教育的生动历程。
(4)开展一次交流营。通过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座谈交流、征文演讲、成果展览等多种形式,组织参与活动学生讲述实践故事、实践收获,分享当代青年的坚定理想信念、爱党爱国情怀和对国情社情的正确认识;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红色教材,根据实际搭建“云上展厅”,辐射引导更多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2.作品要求
(1)短视频:时长5分钟以内,应避免简单性叙述实践过程,着重对红色精神的阐述、实践过程的收获以及对党的情感认同,致力于能使同龄人引起共鸣、共同教育、共同成长,鼓励围绕红色故事、红色人物深度挖掘,形成有温度、易传播的视频(视频格式:MP4,视频分辨率:1280*720、1920*1080)。
(2)调研报告:应既有事实叙述,也有观点论述,符合真实性、论理性、简洁性的特征要求,字数在5000字至10000字之间。
(3)附录:包括调研日志、访谈记录、调研照片、媒体报道、成果应用证明等相关支撑材料。
(4)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主体赛事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作品评比,往届获奖作品不得重复报送。
(四)其他专项活动
本届竞赛其他专项赛和专项活动,将根据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有关要求另行通知。
四、评审要点
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五、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各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领导,大力培育优秀项目、积极举办系级初赛、认真落实相关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海报、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此项工作,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及时宣传工作推进、成果取得等各方面情况,努力营造学院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引导,系统培育。本届“挑战杯”校赛作品要特别注重与2023、2024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优秀成果的对接转化,进一步深入探究与改进,重点培育和深化升级。
(三)认真审核,严格把关。要精心组织,有序推进,严格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严格执行申报程序,增加竞赛透明度,保证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竞赛的顺利进行。本通知的相关内容参照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通知拟定,若有变化将按照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要求及时通知。
附件:第十九届“挑战杯”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申报书(主体赛)
共青团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委员会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2024年11月25日